- 2016-07-02
- 本站
- 作者:蔡平
三、流寓状态下的古代文人作品研究
流寓,更多的情况下揭示的是文人的逆境状态,无论是主动的江湖漂泊还是被动的贬流异地,都是对先前生活环境、情感心态、人生理想的告别,而踏上一条未知的甚至是不归之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不过是古人对远去他乡者的劝慰而已,神伤的分别、难卜的前路,对于主客双方心灵的冲击都是巨大的。万里投荒的流寓经历、命悬一线的生死擦肩,使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被唤起,流寓文人因其为文人,能将其最真实而浓烈的情感、对个体人生往路的反思、对亲旧乡土的理解、思想的趋变与转向诉诸于文学书写,从而为中国古代文学遗产宝库留下了最为光鲜的部分。这些从古代文人心底流出的歌唱,首先扣动了后世代代学人的心弦,进而展开理性的整理与研究,也便形成了古代文学研究中一道别样的风景。
(一)流寓文学文献整理研究
流寓文学文献之整理主要可分为四类,即流寓文人诗文别集整理、流寓文人流寓地诗文整理、流寓文人流寓地诗文选注选评、流寓文人流寓地资料汇编。
中国古代流寓文人中知名者的诗文整体上均有今人的整理本,但又都不是从流寓文学研究视角进行的整理工作,如上海古籍出版社早在1993年即出版了由麻守中校点的清初东北流人吴兆骞的《秋笳集》,至2010年李兴盛重新整理出版的《秋笳集·归来草堂尺牍·耕烟草堂诗钞》才是流寓文学视角的文献整理。目前对古代流寓文人的诗文别集进行整体整理工作成绩最突出的是东北流人别集整理。辽海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了杨辉整理的《千山诗集校注》,是对流人函可诗歌的整理。2010年,由李兴盛领衔编辑整理的“东北流人文库”出版,其中包括徐灿《浮云集·拙政园诗余·拙政园诗集》、吴兆骞《秋笳集·归来草堂尺牍·耕烟草堂诗钞》、傅作辑《雪堂集(外八种)》、释函可《千山诗集·不二歌集》、方拱乾《何陋居集·甦庵集》等。
流寓文人流寓地诗文整理及流寓地诗文选注选评两类未必都是从流寓文学视角的研究,部分是研究者站在地方文化研究和文献整理的角度而展开的工作,但它们客观上成了流寓文学研究成果的一个部分。对流寓地诗文全面整理的著述主要有:谭力行《刘禹锡连州诗文笺注》[49],周轩《林则徐新疆诗文》、《纪晓岚新疆诗文》、《洪亮吉新疆诗文》[50],张传峰《刘长卿贬南巴诸诗笺证》[51]等。流寓地诗文选评选注类著述主要有:高亢《吴兆骞诗选注》[52]、杨丽《清人哈密诗评析》[53]、梁大和《苏轼寓惠诗选注》[54]、饶学刚《东坡赤壁诗文选注》[55]、闵静《李白寓居安陆诗文选注》、张玉兴《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56]等。流寓文人流寓地资料汇编性质的著述还不多,主要是周轩《林则徐新疆资料全编》[57],李兴盛《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资料汇编》、《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58]等。实际上绝大多数流寓文人在流寓地的资料都需要进行整理的,并且最好是由今天流寓地所在地的文化学者加以整理,可以补进文献之外的田野资料。
(二)流寓文学作品的分体研究
流寓经历中的古代文人所创作作品的文体是与其所处时代通行的文体相应的,从今之流寓文学作品的研究来看,对诗、词两种文体的研究成果数量是最大的,散文、辞赋等文体的研究著述相对较少,这并不能客观反映古代流寓文人在流寓地不同文体写作的实际状况。
古代流寓诗研究选题多样,举凡诗歌的所有问题均有涉及,从研究成果数量与集中性上大致可从宏观性和综合性研究、文人个体流寓诗研究、流寓诗的流寓地书写研究等几个方面来看。宏观的流寓诗研究又可分为诗歌史、区域流寓诗总论、断代流寓诗总论几个视角的考察。熊国华《中国放逐诗学初探》[59]是对流寓诗进行诗学理论探讨的尝试;周尚义《中国古代迁谪诗流变述论》[60]是一篇缩微的中国古代流寓诗歌史论。杨简《广东贬谪诗论析》[61]、李兴盛《黑龙江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62]可看做区域流寓诗的总论性著述。断代流寓诗总论性研究著述较多,且较为集中地分布于唐、宋、清三代。以《〈诗经〉弃妇诗与逐臣诗的文化关联》[63]为代表的尚永亮先生的一组论文,是先秦流寓诗宏观研究的代表。六朝时期虽可归于流贬之列的诗人不多,但陆机的入洛之作、庾信的“乡关之思”却是非常典型的流寓作品,张喜贵《六朝羁旅诗研究》[64]在一定程度上梳理了这一时期流寓诗歌的发展历程。对唐代流寓诗的整体把握更具针对性,出现了多篇以“迁谪诗”为讨论对象的论文,陶敏《唐人迁谪诗漫议》[65]、周尚义《唐代迁谪诗文述略》等文既是对迁谪诗概念性的阐释,又是对唐代流寓诗发展脉络的梳理。唐宋两代作为中国古代流寓文学中贬谪诗歌大量出现的时期,具有多层面的可比性因素,尚永亮《唐宋贬谪诗的发展嬗变与特点》[66]通两代对其进行动态考察,揭示了唐宋贬谪诗发展演变的整体面貌。元明两代是流寓诗研究相对沉寂的时段,且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李兴盛《明代东北流人及其诗歌创作概述》[67]正是对明代东北区域流寓诗歌的宏观性描述。清代流寓诗的宏观研究著述主要是指对东北和新疆地区流人诗的整体观照上。麻守中《试论清初东北流人诗》[68]、黄刚《清前期东北边塞诗述略》[69]、姜雪松《清初东北流人诗初探》[70]、董晓慧《清代东北流人诗文研究现状及展望》[71]诸文从整体上对清代东北地域流放文人在流放地诗歌创作的研究。对清代新疆流人诗的研究,早在上世纪末周轩就发表了《清代西域诗编注与研究述评》[72]一文,对当时的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性评述;星汉《乾嘉时期伊犁流人诗作论》[73]则以新疆流人最集中的伊犁为考察视野,大致揭示了清代新疆流人诗创作的概貌。
在文人个体流寓诗的研究上,以刘禹锡、柳宗元、苏轼为代表的古代著名流寓文人是广受关注的研究对象,并且产生了大量研究著述。柳宗元的永州诗、柳州诗,刘禹锡的朗州诗、夔州诗、连州诗,杜甫的陇右诗、蜀中诗、寓湘诗,苏轼的黄州诗、惠州诗、儋州诗,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王维的济州诗、刘长卿的睦州诗、元稹的通州诗、韩偓的入闽诗、贾至的岳州诗、秦观的岭南诗、黄庭坚的蜀中诗、欧阳修的夷陵诗、苏辙的筠州诗、张耒的黄州诗、王阳明的龙场诗、杨慎的永昌诗、解缙的河州诗等亦逐渐进入流寓诗歌的研究视阈。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东北、新疆两地的流人诗研究,包括以吴兆骞、方拱乾、张缙彦等为代表的宁古塔流人诗,以陈之遴、徐灿为代表的尚阳堡流人诗,以方登峄为代表的卜奎流人诗,以诗僧函可为代表的盛京流人诗,以林则徐、邓廷桢、洪亮吉、纪昀、徐步云等为代表的新疆伊犁流人诗,这些已经成为清诗研究的亮点。流寓诗人的流寓地书写既是诗人创作的特色,也是流寓诗研究的一个重要侧面,其中以岭南书写、湖湘书写、东北书写、新疆书写研究为主要。流寓地书写更多体现为诗人的纪行诗、山水诗的创作,流寓地的山川风物成为诗歌创作的意象选择,这就催生了当代学人流寓诗研究的另一个取向——山水纪行诗及其意象研究。
流寓词是流寓诗研究之外另一个颇受关注的流寓文学文体,与中国古代词体创作的宋、清两个高峰期相应,对流寓词研究也形成了以宋、清两代为主的格局。流寓文研究形式多样,可分为流寓记体文、传文、尺牍文、辞赋研究等。
[49] 谭力行. 刘禹锡连州诗文笺注[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50] 周轩. 林则徐新疆诗文,纪晓岚新疆诗文,洪亮吉新疆诗文[M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6.
[51] 张传峰. 刘长卿贬南巴诸诗笺证[J ].湖州师专学报,1995(4).
[52] 高亢. 吴兆骞诗选注[J ].承德师专学报,1992(2).
[53] 杨丽. 清人哈密诗评析[J ].新疆大学学报,1998(3).
[54] 梁大和. 苏轼寓惠诗选注[J ].惠阳师专学报,1984(1).
[55] 饶学刚. 东坡赤壁诗文选注[J ].黄冈师专学报,1982(1).
[56] 张玉兴. 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J ].沈阳:辽沈书社,1988.
[57] 周轩. 林则徐新疆资料全编[J ].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9.
[58] 李兴盛. 江南才子塞北名人吴兆骞资料汇编,黑龙江流寓人士传记资料辑录[J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59] 熊国华. 中国放逐诗学初探[J ].中国韵文学刊,2003(1).
[60] 周尚义. 中国古代迁谪诗流变述论[J ].苏州大学学报,2003(2).
[61] 杨简. 广东贬谪诗论析[J ].学术研究,2010(8).
[62] 李兴盛. 黑龙江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J ].黑龙江社会科学,1997(2).
[63] 尚永亮. 《诗经》弃妇诗与逐臣诗的文化关联[J ].北京大学学报,2013(3).
[64] 张喜贵. 六朝羁旅诗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65] 陶敏. 唐人迁谪诗漫议[J ].古典文学知识,1999(3).
[66] 尚永亮. 唐宋贬谪诗的发展嬗变与特点[J ].山西大学学报,2007(3).
[67] 李兴盛. 明代东北流人及其诗歌创作概述[J ].文化学刊,2010(6).
[68] 麻守中.试论清初东北流人诗[J ].社会科学战线,1984(4).
[69] 黄刚.清前期东北边塞诗述略[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1).
[70] 姜雪松.清初东北流人诗初探[D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71] 董晓慧.清代东北流人诗文研究现状及展望[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4(7).
[72] 周轩.清代西域诗编注与研究述评[J ].西域研究,1998(2).
[73] 星汉.乾嘉时期伊犁流人诗作论[J ].新疆大学学报,1999(1).
- 上一篇:文学史脉络的生成与地域分布的清
- 下一篇:文学史脉络的生成与地域分布的清
- 返回:学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