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5-23
- 本站
- 作者:王娟
三、《粤西词见》是况周颐为临桂词派寻根之作
那么,况周颐是否意识到广西前辈在他词学之路上所起到的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况周颐不仅意识到了,还有实际行动,他为了寻找自己的词学之根,为了寻找临桂词派的词学之根,编纂了《粤西词见》。我们从《粤西词见》的编纂来分析这个问题。
况周颐在《粤西词见》跋中,叙说了自己回乡搜集前辈词、编纂《粤西词见》的深层原因就是为临桂词派寻根,其云:
综论国朝吾粤词人,朱小岑先生倡之于前,龙、王、苏三先生继起而振兴之,一二作者,类能摆脱窠臼,各抒性情,造诣所独得,流传虽罕,派别具存。今半塘王前辈(鹏运)大昌词学,所著《袖墨》、《味梨》等集,微尚亦不甚相远,殆不期然而然耶!嗟乎,世路荆棘,风雅弁髦,区区选声订韵之末技,深山穷谷之音,夫孰过而问者?是编刻成,以贻半塘,亦曰伤心人别有怀抱也。
况周颐总结了清代广西词学的发展道路,由乾嘉年间的朱依真到道咸年间的龙启瑞、王拯和苏汝谦,已是“派别具存”,再到晚清的王鹏运更是“大昌词学”,“微尚亦不甚相远,殆不期然而然耶”,临桂词派已是自然而然的形成,只是到王鹏运时更加壮大、成熟而已。在况周颐的眼里,现今的广西词人与广西前辈词人的志趣、意愿是相投的,王鹏运的“大昌词学”是有渊源的,这就是况周颐撰集《粤西词见》的缘由,这就是所谓“别有怀抱”。
况周颐为临桂词派寻根的意识很强,他不仅寻求广西词人祖师,甚或以秦观为粤西词祖。《粤西词见》辑录李守仁词,况周颐评点曰:
又齐天乐题云:读王竹一先生《海棠桥词集》有怀并题。先生自序以秦淮海左迁横浦,为粤开词家之祖,故取其海棠句以名集。
李守仁,字若山,广西容县人,有《绮云词》。王维新,字竹一,广西容县人,有《海棠桥词集》。况周颐这里引用王维新词集自序以秦观为粤西词祖之说,显然是赞同之意。况周颐在《餐樱庑词话》中也记载了徐穆的诗歌,其一八条云:“丁酉暮春,余客维扬,甘泉徐啸竹布衣穆时年八十,晤于榕园,倾盖如故。……啸翁赠余绝句:‘当年吟社已沉消,淮海词人半寂寥。今日粤西媚初祖,令人想象海棠桥。’”[21](此条后被收入《蕙风词话续编卷二》)这首诗是好友徐穆赠况周颐的,诗中的“淮海词人”、“海棠桥”即指秦观,当其时,以况周颐为中坚人物的临桂词派在晚清词坛独树一帜,徐穆认为粤西词能取得的成绩是沿着“初祖”秦观的路子走的。况周颐一样赞同此说,视秦观为粤西词祖。
因此,况周颐认为其编纂《粤西词见》是十分必要的。《粤西词见》辑录冷昭词,况周颐评点曰:
灵均览揆之岁,余省墓里门,肩舆之距城五里冷家村,访求先生遗词。先生从孙敬斋明经芳录示若干阕,用书院课卷余幅恭楷誊写。情儿敦笃。吾乡先辈著述,询其子孙,往往不知所云。或且笑为迂,诧为多事。若明经者,可不谓贤乎?惜全集已佚。《县志》所称“枇杷花”、“新雁”诸作,未得见耳。
冷昭,字春山,广西临桂人,有《春山词》。冷昭的后代保存了他的词作,况周颐是从冷昭从孙那里寻得遗词的,赞其“情儿敦笃”。在访求乡贤词作的时候况周颐曾被耻笑迂腐、多事,但是他不以为意,还是做着搜集前辈词的工作。
究其原因,况周颐是在寻根,他曾回忆自己小时候刚开始学词的经历:
余女兄三,某仲适黄,名俊熙,字吁卿。吁卿之曾祖蓼园先生,有词选梓行。起玄真子《渔歌子》,讫周美成《六丑》,都二百二十四阕。并浑雅温丽,极合倚声消息。每阕有笺,徵引赡博。余年十二,女兄于归,诒余是编,如获拱璧。心维口诵,辄仿为之。是余词之导师也。先生选词若是之精,断无不工填词之理,顾所作迄未得见。可知吾粤词人,湮没不彰者夥矣。[22]
况周颐说他是从广西前辈词人那里获得学词的途径和方法的,这是他学词的渊源所在。况周颐认为《蓼园词选》“浑雅温丽,极合倚声消息”,就是说这部词选中体现出来的选词观是他所认为的词学正宗。如前所述,“雅”是况周颐所提的填词要旨之一,而他对于“浑”、“温”、“丽”也都是很看重的,这些字眼在《蕙风词话》出现多次,而且都是用来评价优秀作品的词风。卷一云:“词以和雅温文为主旨。”卷二云:“唐贤为词,往往丽而不流。”“以清丽之笔作淡语,便似冰壶濯魄,玉骨横秋,绮纨粉黛,回眸无色。”“《须溪词》中,间有轻灵婉丽之作。”“宋词名句,多尚浑成。”“浑成而意味厚。”卷三云:“南宋佳词能浑。”“遗山之词,亦浑雅,亦博大。”“凡余选录前人词,以浑成冲淡为宗旨。”“此等句浑雅而近朴厚,虽寿词亦可存。”可见,况周颐一直是沿着乡前辈词人黄蓼园“浑雅温丽”的路子走的,这种词学宗尚早已深入其心。
自此,我们可以看到《粤西词见》在临桂词派形成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它是况周颐自发自觉地寻根的产物。
四、《粤西词见》词与临桂词派的价值趋向是一致的
我们可能还存在疑问,况周颐为临桂词派寻根的目的是否达到了呢?也就是说,我们是否能从《粤西词见》看到临桂词派词学观的雏形呢?答案也是肯定的,《粤西词见》词与临桂词派的价值趋向是一致的。下面我们就分析这个问题。
《粤西词见》前有叙录,后有跋,其中又多有评点,我们通过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况周颐对《粤西词见》所选词人词作的看法。
《粤西词见》评点周尚文词作曰:
释香先生词,气体浑厚,异乎世之小慧为词者。吾粤词人,诚寥寥如晨星,然皆独抒性灵自成格调,绝无挨门傍户,画眉搔首之态,可传以此不传亦以此,吁可慨矣!
周尚文,字释香,广西象州人,有《小游仙馆词》。况周颐称赏周尚文绝无“小慧”、“挨门傍户”、“画眉搔首”,与临桂词派对“厚”、“性灵”的崇尚是合拍的。认为周尚文不同于流俗“小慧”为词,而是“气体浑厚”,况周颐一方面推重其为“独抒性灵自称格调”,另一方面,况周颐把这种“独抒性灵自称格调”扩大到“吾粤词人”皆是如此。经过况周颐如此着重指出,我们就看到,临桂词派的主流气象早就存在于《粤西词见》的词人词作中。
《粤西词见》评点倪鸿词作曰:
耘劬题周释香词云“天厚吾乡生此老”,相爱重之意溢于言表,可以药薄俗倾轧之风矣,故山回首同调几人,余敢不思所以传耘劬耶。
倪鸿,字延年,号耘劬,广西临桂人,有《花阴写梦词》。倪鸿《减字木兰花·题周释香<小游仙馆词>后》有云“天厚吾乡生此老”,表达了对同乡词人的钦慕。文人相轻,自古已然,倪鸿此语正是反对这种歪风。《蕙风词话》卷五云:“词贵有寄托。所贵者流露于不自知,触发于弗克自己。身世之感,通于性灵。”将人生之感融入词中正是临桂词派提倡的寄托。“雅、厚、重、拙、大”是词风,为人也应该是这样,况周颐赞赏倪鸿词作“可以药薄俗倾轧之风”,正是把词作与人生联系起来。
《粤西词见》评点朱依真词曰:
小岑先生《九芝草堂诗存》八卷,余得于海王村。《纪年词》求之十年不可得。检邑志得《绛都春》《念奴娇》两调,嫥诣精卓,风格在碧山、玉田之间。诗存中有《论词绝句》二十八首,宋人于周清真、国朝于朱锡鬯并有微词,颇不为盛名所慑。惟推许樊榭。甚至观其所为词,固不落浙西派也。其论同时人词,意在以诗传人,不得以论古之作例之。
朱依真,字小岑,广西临桂人。况周颐是非常推崇南宋词人王沂孙(号碧山)和张炎(号玉田)的,他在把宋代词人比书法家时说:“初学作词,最宜读碧山乐府,如书中欧阳信本,准绳规矩极佳。……玉田如赵文敏。”[23]他认为王沂孙的词是词初学者最合适的学习对象,以欧阳询来比,对张炎的评价也非常高,以赵孟頫来比。况周颐称朱依真词作“风格在碧山、玉田之间”,即指广西前辈词人的入路正,体格高。另外,况周颐对朱依真“颇不为盛名所慑”的独立见解是赞许的,况周颐自己也常常持有与世人不同的观点,《蕙风词话》卷五:“世讥明词纤靡伤格,未为允协之论。”并不赞同这种由来已久的观点。他也曾说:“近人论词,或以《须溪词》为别调,非知人之言也 。”[24]
从上述论证可见,况周颐不仅仅是怀着对乡贤巨大的崇敬来编选《粤西词见》,而且,他是视《粤西词见》中的词人、词作为临桂词派的基本词学观的先声来完成此项工作的。进而,我们再来看《粤西词见》的词作,是否也有体现临桂词派的基本词学观之处。
《粤西词见》收词不多,收词数量最多的词人是王拯、龙启瑞、苏汝谦和周尚文,他们被辑录的词作分别是四十六首、三十五首、二十四首、二十一首,这些词作大多具有临桂词派提倡的典型风格。如王拯《珍珠帘·春影用金梁梦月词韵》:
春来做出迷离景。问魂销、几度相思犹凝。窈窕弄花枝,飏画帘波冷。艳是行云浓作絮,总到处、飘摇无定。仙境。指红楼一角,玉人遥凭。 何处似识轻盈,遥峰鬟靓。对面倚青鸾,恨绮肠愁映。燕掠莺捎浑不准,问觅得、风前偷并。好曲栏遮住,暮天垂暝。
这是王拯的名作。“春影”是历代文人墨客惯于描写的题材,并且多以女性为内容。王拯此词一开始就描绘春景,用“窈窕花枝”、“行云作絮”来映衬“到处飘摇不定”的春影,下片以拟人手法来描绘景物,似乎是暗示玉人在等待幽会一般。王拯以“春”为题的词颇多,还有用《琐窗寒》词牌写的《春雪》《春寒》《春雨》《春阴》,这些看起来情调比较柔媚的词都暗含了词人的身世之感,正如王拯《凤箫吟》“懊春容骄花困柳”(此词亦收入《粤西词见》中)词序所云:“春来沉疴渐有瘥意。计自越城卧困以来,将三年矣。枕上偶作琐窗寒诸阕,大都搔首问天,忏悔自陈之意。”王拯的词大都是忧时伤世、感怀身世之作,正合乎临桂词派提倡的“情真、景真”。
又如周尚文《水龙吟·白莲》:
参差带露齐开,亭亭小立银塘影。铅华尽洗,粉痕轻抹,照将青镜。一片波明,十分月满,鹭鸥堪并。正玲珑小榭,晶帘卷起清如许,琼栏凭。 未是云昏雨暝。逗依微、有香都净。弄珠人妒,赠环人幻,景光俄倾。解语曾夸,闻歌始见,玉颜相映。甚冰丝雪瓣,风吹欲堕,又秋江冷。
南宋周密的《水龙吟·白莲》为传世名作,在词调和词题都相同的情况下,既要遵循前人的格式,又要有独创,是比较难的,但是周尚文这首词却做到了。“白莲”就是指荷花。《尔雅》:“荷芙蕖,其实莲。”起初“莲”指果实,后多通用,并被视为高洁的象征。此词首句云:“参差带露齐开,亭亭小立银塘影”,仿佛使人看到了一位窈窕淑女的模样,荷花的意象加之于人即赋予其冰清玉洁的象征。接下来几句,“铅华尽洗,粉痕轻抹”,以白莲的淡妆素裹映衬出浓妆艳抹的俗。而正因为白莲的高洁,有人在“晶帘卷起”的“玲珑小榭”中“琼栏凭”,感受着“清如许”的美。下片从正面、侧面描写白莲的品质。唐明皇曾以“解语花”比杨贵妃,并夸之胜于白莲。周尚文反其意而用之,以“解语曾夸”为白莲做陪衬。最后描写白莲的归宿。这首咏物词是周尚文的代表作,《水龙吟·白莲》含有词人亭亭高洁的自许,也有“冰丝雪瓣,风吹欲坠”的自怜,写出了真心和真情,做到了创新和超越,就是在抒发性灵,即《蕙风词话》(卷五)所谓“以性灵语咏物,以沈著之笔达出”的上乘之作。
其他如龙启瑞八阕吟咏江南景物的《江南好》,词中“相遇莫匆匆”、“怀古待重论”、“成败几英雄”、“只向梦中寻”诸句也蕴含着无限的感慨。又如苏汝谦《好事近·正月十四夜雨》云:
帘隙夜寒轻,吹送五更檐滴。只恐东风湿透,试春灯无力。 看灯人在小红楼,准备玉阶夕。记得去年明月,照梅边吹笛。
此词以物铺陈,由景到人,由人到情,层层深入,即《蕙风词话》卷二所谓“浑成而意味厚”。
那么,《粤西词见》为什么多选录合乎日后临桂词派标准风格的作品呢?况周颐在《粤西词见叙录》中曾说,其收词是“撷其菁华,以少为贵”,他确实是有所选择的。
五、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看广西对临桂词派形成的独特意味
《粤西词见》叙录述说《粤西词见》词作特色形成的原因:
粤西诗总集有上林张先生(鹏展)《峤西诗抄》、福州梁抚部(章钜)《三管英灵集》,词独缺如。地偏尘远词境也,顾作者仅耶?抑不好名、不喜标榜,作亦不传也。地又卑湿,零笺枚楮,不十数年,辄蠹朽不可收拾,幸而获存,什佰一耳。是编就我所见,裒而存之;而又撷其菁华,以少为贵。
广西,又称粤西,历来是偏处一隅,旧时只是瘴疠丛生、贬官流放地的代名词。梁启超说:“广西崎岖山区,去文化圈绝远”。[25]况周颐所云“地偏尘远词境也”或许就是成就粤西词成功之处?广西地偏,远离朝廷,远离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但同时远离大都市,远离尘俗的喧嚣和浮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广西词人的成长过程中,广西的奇山秀水都已融入了他们的意识当中,成为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原型,因此广西人的淳朴和乡土气也在他们的笔端显现出来,广西人的词同样具有广西特有的乡土气。在新思潮、新观念、新事物涌入中国大都市的时候,偏远的广西并没有被商业化,保持着某种传统性和乡土性,保持着一片纯真,也就是况周颐所说的“地偏尘远词境也”。另外,况周颐所云广西词人“抑不好名、不喜标榜”,亦是成就粤西词成功之处,词如同诗,“情动中而形于言”,词是为抒发情感而作,并非为“名”为“标榜”。
于是我们想到况周颐怀乡词的深层意味。况周颐在其词作中多表达出对淳朴的乡村生活的留念。《减字木兰花》“风狂雨横”下片云:“花枝纵好。载酒情怀都倦了。柳外湖边,付与鸳鸯付与蝉。”[26]此词表现出对城市“载酒情怀”的厌倦,对乡村生活的怀念。《解蹀躞》“十里珠帘齐卷”有云:“莫误京洛元宵,禁烟时节依稀,柳条能记。”此词小序云:“甲寅寒食节,旅沪西人执戈者,为跳舞焰火之嬉。观者空巷,余携二女往。归途谓之曰:今日禁火节,吾辈乃观火。二女瞠目不知所云。因念车马殷填,裙屐杂沓中,能有几人知今日是寒食耶?灯灺香焦,怅然赋此。”古人寒食节禁火,今人观焰火,把节日习俗抛之脑后,况周颐在慨叹乡村生活的淳朴和原始已经在城市的繁华当中慢慢消亡,传统文化逐渐沦丧。又如其《垂丝钓近》:
地偏树古,鸥乡昔游回首。镜里绿阴,旧染诗袖。湖上柳,更系船能否?纶竿手,问卅年忍负! 淡妆西子,红衣青盖时候。记曾载酒。无奈飘零后,佳处非吾有。南雁远送,暮云伫久。[27]
词前有一小序曰:“忆杉湖。湖在桂城西偏,湖上有楼,旧西门城楼也,俗名榕树楼。楼前榕树,相传李唐时物。湖水空翠,澄鲜如镜,新拭峰峦匼匝,楼阁参差,方春万柳垂丝,夏则红香千亩。昔放翁于桂林山水,有诗境之品题。此则词境也。别来三十年,每忆青蓬玉勒,少年情味,不无怅惘久之。”词人回忆故乡的杉湖,杉湖偏处城西,湖水、楼阁、古树互相映衬,境界清幽,如同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陆游称之为“诗境”,况周颐则以其为“词境”。全词字里行间无不透出词人对某种纯真的眷恋,这是对没有受到城市生活污染的田园风光的眷恋,这应该是最为值得眷恋的“词境”;而不仅仅是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总结起来说就是况周颐认识到了广西前辈、广西这片土地对他本人以及以他和王鹏运为主将的临桂词派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他们的根在广西。
六、《粤西词见》寄托了清末词人寻求精神家园的理想
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得更宽一些的话,从时代意义上来考虑《粤西词见》,就可以看到,况周颐编选《粤西词见》不仅是为临桂词派寻根,也是在寻求精神家园,是让自己回归到原点,解答自己从哪里来的问题。况周颐生活在中国近现代,一生经十九世纪后半期和二十世纪初,历清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及中华民国,处于清朝末叶至中华民国前期的历史转折时期,处于动荡的年代,处于社会大变革大转折时期,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经历封建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社会形态,经历着古典与现代的碰撞。在这种动荡的生活环境中矛盾无处不在,有半殖民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巨大反差与冲突、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反差与冲突、坚持传统还是迈向新文化的巨大反差与冲突,这个时候况周颐提出为临桂词派寻根,实际上临桂词派自己也是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寻找词的精神家园。那么,答案是什么呢?
或曰以古典文学对抗城市化、资本主义化,并为之作出努力。《粤西词见》所收的词都是乡土化的,写农村风物和生活的,为词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在资本主义思潮涌入中国大城市的时候,偏远的广西还没有受到影响,或者说受到的影响比较小,广西人的词也就保持了原始的淳朴的气息。
或曰以古典文学对抗新文学。随着时代和思潮的巨大变化,新文化运动已经蓬勃开展起来,诗歌和小说界的革命也已经兴起,这个时候的词坛似乎是已经被放弃了,文人们或写诗歌或写白话文,如胡适“以倚声填词的方法写作新体诗”[28],《粤西词见》中辑录的粤西词人都是生活在封建社会末世的,这些文人始终坚守着传统,他们所处的时代还没有到变革的时候,他们的词也是坚守词学传统,不变的。而临桂词派词人们依然坚持着词学传统,以粤西词为基础,以偏远地方人淳朴的真情再加上开阔的视野,写出了优秀的作品,或许这就是临桂词派能够成为“当世词学正宗”的原因。
或曰回答词能不能救世、词如何救世的问题,也就是说词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词历来被视为“小道”、“诗余”,尽管临桂词派如何强调正人心云云,但时代向着新的方向行进。
临桂词派只是传统词派的最后一抹夕阳而已。在“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之后的诗、文、小说沿着新路蓬勃发展的时候,临桂词派的词人们继续坚守着传统词学的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传统文学坚守的最后一块领地。临桂词派要回答如此沉重的问题,承担如此沉重的责任,他们努力的途径之一就是坚持传统,光大传统。而况周颐又深得同乡前辈词人词作沾溉,恰逢况周颐光绪十六年有回乡之行,恰逢况周颐要编纂同乡前辈词人词作以贻王鹏运,于是,《粤西词见》的编选成为逻辑上的必然,这也确实为临桂词派的确立与壮大奠定了基础。况周颐通过《粤西词见》的编选为他和临桂词派寻到了词学之根,同时也寄托了清末词人寻求精神家园的理想。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1] 王兆鹏《词学史料学》北京:中华书局2004,第382页。
[2] 肖鹏《群体的选择——唐宋人词选与词人群通论》,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第5页。
[3] 本文所引《粤西词见》内容见《粤西词见》光绪丙申金陵刻本 以下不再出注。
[4] 况周颐《蕙风词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下文引自《蕙风词话》处均据此书,不再出注。
[5] 况周颐《词学讲义》,《词学季刊》1933年创刊号,第107页。
[6] 孙克强《蕙风词话 广蕙风词话》,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第249页。
[7] 《薇省词钞》,《蕙风丛书》第六册,上海:中国书店,1925年。
[8] 况周颐《樵庵词跋》,《四印斋所刻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影印本,第864页。
[9]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796页。
[10] 详见郑炜明《况周仪<存悔词>版本研究》,《况周颐研究论集》济南:齐鲁书社,2011年。
[11] 《第一生修梅花馆词》附录,《蕙风丛书》第十二册,上海:中国书店,1925年。
[12] 《薇省词钞》,《蕙风丛书》第六册,上海:中国书店,1925年。
[13] 况周颐《餐樱庑随笔》,《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一辑第四册,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61页。
[14] 《第一生修梅花馆词》第七,《蕙风丛书》第十二册,上海:中国书店,1925年。
[15] 彭銮辑《薇省同声集》清光绪间刻本。
[16] 况澄《古词选钞》,清末手稿本 桂林图书馆藏本。
[17] 《薇省词钞》,《蕙风丛书》第六册,上海:中国书店,1925年。
[18] 况周颐《餐樱庑漫笔》,《申报·自由谈》1925年11月9日。
[19] 《第一生修梅花馆词》第八,《蕙风丛书》第十二册,上海:中国书店,1925年。
[20]《第一生修梅花馆词》第一,《蕙风丛书》第十二册,上海:中国书店,1925年。
[21] 况周颐《餐樱庑词话》,转引自孙克强辑考《蕙风词话 广蕙风词话》第395页。
[22] 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第183页。
[23] 孙克强《蕙风词话 广蕙风词话》,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第414页。
[24] 孙克强《蕙风词话 广蕙风词话》,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第388页。
[25] 梁启超《近代学风之地理的分布》,《清华大学学报》1924年第1期。
[26] 《第一生修梅花馆词》第四,《蕙风丛书》第十二册,上海:中国书店,1925年。
[27] 《第一生修梅花馆词》第七,《蕙风丛书》第十二册,上海:中国书店,1925年。
[28] 施议对《胡适词点评》,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3页。
- 上一篇:阮元《广东通志•谪宦录》补遗(
- 下一篇:《粤西词见》:临桂词派的寻根之
- 返回:学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