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03-22
- 本站
- 作者:guo
【主持词】文学地理学,是一门将文学研究与地理学研究融合贯通,以文学为本位、以文学空间研究为重心的新兴交叉学科。该学科除了以文学、地理学作为核心学科进行研究外,还涉及方志学、语言学、民俗学等其他学科领域。凭着自身的理论活力和学科渗透力,文学地理学研究在国内学术界不断升温,并逐渐成为文学研究的一门显学。在今天的交叉学科纵横谈栏目里,我们将关注文学地理学,为您揭开这一新型交叉学科的神秘面纱。
【画面】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广州大学教授 曾大兴
【同期声】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在我国由来已久,是一门在我国本土产生的学科。研究文学与地域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传统,我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找到一些与之相关的内容,虽然是零碎的、片断的,然而却是具体的、深刻的。《诗三百》中“十五国风”的采集和按地域分类,是文学地理学最早的实践;《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载吴国公子季札观周乐时对“国风”的评价,是文学地理学最早的言论。
【解说词】 “文学地理”这个概念,由近代学者梁启超先生首次提出。之后,刘师培、王国维、汪辟疆等学者对中国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开始由片断的言说发展为较有条理的论文。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学术文化环境开始宽松,中国文学地理研究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学地理学会通》、《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等一批学科理论专著相继问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学者外,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民间文学的学者,甚至研究文艺理论和地理科学的学者也参入其中,文学地理学成了文学研究名副其实的热门。
【画面】浙江工业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作者 梅新林
【同期声】文学地理学之所以存在与发展,主要在于其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文学中的地理空间问题。如果文学中不存在地理空间问题,作家不反映人类生存的地理空间,地理空间的变化对文学不构成影响,那文学地理学就没有存在的基础。文学地理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即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考察和分析文学作品,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和各种文学现象的认识,展示了文学研究的丰富内涵,也为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思路。
文学地理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使文学接通“地气”,恢复文学存在的生命与根脉,开拓了大量地方的、民间的和民族的资源,与书面文献构成广泛的对话关系,为传统的文学理论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使文学研究敞开了新的思想维度。
【画面】人文景观(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黄州赤壁等)
【解说词】文学地理学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文学景观研究,这已经成为文学地理学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所谓文学景观,是指那些与文学密切相关的景观,它比普通的景观多一层文学色彩,多一份文学内涵,如大家熟悉的阳关、玉门关、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黄州赤壁等等。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各地景观之争越来越多,其实这就是文学景观之争,例如黄帝故里之争、赤壁之争、桃花源之争、花木兰故里之争等等,无一不与文学名著有关。文学景观研究越来越受到地理学者、文化旅游学者及各地政府的重视。
【画面】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高人雄
【同期声】一个著名的文学景观往往就是人类文化的一个记忆库。文学景观研究为旅游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涵,提高了旅游文化的品位,使旅游文化更具艺术的魅力,同时有利于推动对那些具有文学的色彩与内涵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保护和人文利用。
【画面】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广州大学教授 曾大兴
【同期声】文学地理学是一个值得深度开发的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视野和方法,它以“空间”视域的介入打开了当代文学生产与批评的层次和维度。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当前依然处在学科构建阶段。文学地理学研究需要与地理学、社会学、艺术学等相关学科联合起来,共同完成文学地理学的学科体系构建,将文学地理建设成与文学史双峰并峙的二级学科。
- 上一篇:“草叶”诗情——诗人叶文福和他
- 下一篇:文学地理学的诱人前景——在中国
- 返回:学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