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 一方文学
  • 2016-03-21
  • 江西日报
  • 作者:张雪
阅读量:360


“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才贤。”在研究宋代江西文学盛况的时候,你是否曾经思考过,除了时代背景的原因,也跟当时江西地方的经济格局、交通布局有关?

这种思维的角度,就是“文学地理学”。去年底,“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三届年会”在南昌召开,来自海内外的100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年会。在很多学者眼里,文学地理学可以为景观建设发掘更多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文学地理学使文学研究更加“接地气”。

“地气”感染着文学写作

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杨义解释,早在春秋时期,《诗经》按照“国风”的方式,分国别、地区进行编排,就体现了中国学者在文学地理学方面的思考和实践。而文学地理学这个概念正式提出,最早见于梁启超在1902年著的《中国地理大势论》,此后,刘师培、王国维、汪辟疆等近代学者也都在文学地理学研究上做出了尝试。

文学地理学研究为传统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和各种文学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了文学研究的诱人前景。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陶礼天撰文指出,1992年以后“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已渐成显学”。

把文学地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来建设,则是近两年的事情。201111月,“中国首届文学地理学暨宋代文学地理研讨会”在江西南昌召开,标志着文学地理学的研究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更加自觉的阶段。

文学地理学不仅仅研究古代文学

文学地理研究的都是古代文学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尚意认为,现代文学小说已经在社区景观设计中发挥出了作用。他举例说,现在北京的金鱼池小区重建,就是参照老舍先生《龙须沟》来进行的,将文学作品中的景致、建筑、人物作为小区景观设计的资源库,从而使得小区的景观得到更多的认可。不可移动景观的公众认同,也会增强小区的地方性特色。

来自甘肃的陈一军博士则认为,从地理空间角度审视农民工题材小说是切合此类小说叙事特点的做法,不仅有效,而且确实会有独到的发现。他认为,农民工具有乡村文化背景,在卷入城市化进程以后往往经历着种种遭遇和精神结构的冲突,其中,生存空间的变化是带给他们困扰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就导致了农民工题材小说创作在空间表达上的独特性。

即使研究的是古代文本,研究者也力图使用当代的方式,如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葛永海,从城市的角度观照《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得出城市在文学中由“城”到“都”再到“市”,亦即从强调城市的防御功能,到强调其政治功能,再到强调其经济功能的转化,并由此分析经济活动对人的物化过程。

有趣的是,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其实涵括了东亚汉字文化圈的视野。来自北京大学的日本学者海村佳唯对汉字文化圈古代东亚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和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金瑛美对曾被流放于中国云南大理的高丽著名文人金九容所作流放诗的考察,尤其令人感兴趣。

文学作品是理解地方的钥匙

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写的是庐山瀑布,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写了黄州赤壁,人们往往通过文学作品来认识和了解某些你不曾去过的地方。

比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本是一个虚拟景观,后人因为向往那种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就在东晋时代的武陵郡故地(今湖南常德市)修了一处桃花源,成为一处旅游景观。王维书写过的阳关,王昌龄书写过的玉门关,苏轼书写过的燕子楼,以及南昌的滕王阁,经历过多次的损毁和重建,现在也是大家必去的景点。而庐山、西湖等自然景观,因为众多文人的作品,也增加了很多的文学内涵,在文学地理学,这类景观被称为文学景观。

广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大兴认为,文学景观绝非一种地理空间景观那么简单,而是蕴含丰富的艺术象征体,好的景观往往有较高的旅游价值,文学景观尤其如此。而旅游价值则决定了景观的经济价值。近年来屡屡出现的名人故里之争,有许多就是文学景观之争。而其背后,无一不是旅游资源之争与经济利益之争。

在我省,庐山、琵琶亭、石钟山、滕王阁、郁孤台都是文学资源丰富的景观,有很多可以挖掘之处,值得旅游开发部门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