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著名文学景观之地理分布 ——兼论文学景观的定义、类型、意义与价值(八)
  • 2016-07-12
  • 本站
  • 作者:曾大兴
阅读量:1039

四、文学景观的地理分布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之关系

一、文学景观的地理分布格局与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格局基本吻合。表一所录158个著名文化景观,分布在11个中国传统的文化区(东北、西北、秦晋、燕赵、齐鲁、中原、巴蜀、荆楚、吴越、闽台、岭南)里,这种分布格局与拙著《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所录在历史上较有影响的6388个文学家的分布格局是基本吻合的。见表二:

表二 各文化区著名文学景观与较有影响的文学家之数量及排序对照表

文化区名

省级

行政区名

各省著名文学景观数量

本文化区 总数

全国排序

各省较有

影响的文

学家数量

本文化区 总数

全国排序

东北文化区

黑龙江

2

2

9

2

13

11

吉林

0

0

辽宁

0

11

西北文化区

内蒙古

2

16

4

22

75

10

宁夏

2

2

甘肃

9

50

新疆

3

1

秦晋文化区

陕西

15

18

3

259

488

3

山西

3

229

燕赵文化区

河北

5

9

7

349

426

5

北京

4

67

天津

0

10

中原文化区

河南

4

4

8

441

441

4

齐鲁文化区

山东

9

9

7

355

355

6

青藏高原

文化区

青海

0

0

0

0

西藏

0

0

巴蜀文化区

云南

0

15

5

10

163

8

贵州

0

6

四川

11

139

重庆

4

8

荆楚文化区

湖北

17

31

2

162

835

2

湖南

9

118

江西

5

555

吴越文化区

安徽

14

43

1

320

3098

1

江苏

20

1339

浙江

9

1294

上海

0

145

闽台文化区

福建

1

1

10

351

352

7

台湾

0

1

岭南文化区

广东

7

10

6

114

142

9

广西

2

23

海南

1

5

香港

0

0

澳门

0

0

合计

158

158

6388

6388

说明:

如果按照文化区来划分,苏北的沛县歌风台、邳县圯桥、戏马台、燕子楼、黄楼、韩信庙、吴承恩故居、花果山和皖北的垓下等八处文学景观属于中原文化区;如果按照今天的行政区划来划分,这八处则分属于江苏省和安徽省。江苏、安徽两省分属于中原和吴越两个文化区,而其大部分则属于吴越文化区,为制表方便,暂将这八处一并划入吴越文化区。

由表二可知,文学景观的排序与文学家的排序完全吻合的有吴越、荆楚和秦晋三个文化区,二者的排序基本吻合(即名次相差不超过三位)的有东北、燕赵、齐鲁、巴蜀、闽台和岭南六个文化区,二者的排序相差较大(即名次相差在四位以上)的只有西北文化区和中原文化区。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文学景观的分布格局与文学家的分布格局是基本吻合的。

第二、绝大多数的著名文学景观非本地文学家所“帮助创造”(迈克·克朗语)。表一所列158个著名文学景观,只有23个是本地文学家“帮助创造”的,其余135个都是外地文学家“帮助创造”的。这23个文学景观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本地文学家的故居、旧居和祠庙,如屈原故里、屈原祠、邛崃相如琴台与文君井、江油李白故里、孟浩然故居、巩县(巩义)杜甫故里、眉山三苏祠、济南李清照故居、吴承恩故居、曹雪芹故居、蒲松龄故居、萧红故居、老舍故居、莫言旧居等;二是本地民歌、民间故事“帮助创造”的文学景观,如敕勒川、陇山、焉支山、祁连山、孟姜女庙等;三是本地作家“帮助创造”的文学景观,如沛县歌风台、沈园、六尺巷、九曲溪等。

为什么本地文学家“帮助创造”的著名文学景观如此之少,而外地文学家“帮助创造”的著名文学景观却如此之多?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是:本地文学家对本地的景观(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往往是熟视无睹、视而不见的,他们较难发现其中的妙处、新奇之处和动人之处,较难因此而产生创作激情和灵感,较难写出具有创造性和有影响力的佳作。而外地文学家则相反。所谓“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他们对异乡的景观(无论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往往怀着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容易发现其中的妙处、新奇之处和动人之处,容易产生创作激情和灵感,可以写出具有创造性和影响力的佳作。因此本地文学家只能把“帮助创造”文学景观的多数成就与荣誉让给外地文学家。

第三、本地文学景观作为一种文学积累培养了本地文学家。上述两点结论初看起来似乎是个悖论。一方面,文学景观的分布格局与文学家的分布格局是基本吻合的,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著名文学景观又非本地文学家所“帮助创造”。那么,本地文学景观与本地文学家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呢?另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是:本地文学景观作为一种文学积累,影响和培养了本地文学家。我在拙著《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曾经讲到,古迹名胜(包括宫殿、寺庙、亭、台、楼、阁、塔、桥、墓碑、园林等人文景观和少数著名的自然景观)作为一种文化积累,对文学家的成长是有重要作用的。[1]而在这些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中,有不少就是文学景观。这一事实可以说明为什么文学景观的分布格局与文学家的分布格局是基本吻合的。

文学家不知不觉地长期受到本地文学景观的熏陶和影响,虽然由于审美疲劳的原因,使得他们较难“帮助创造”本地文学景观,但是一旦他们到了异地他乡,遇到令自己感到新奇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时,家乡文学景观的熏陶和影响作为一种文学积累就发挥作用了。异地他乡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的触发,加上家乡文学景观的潜在影响,使得他们产生创作激情和灵感,写出具有创造性与影响力的佳作,从而“帮助创造”异地文学景观。在这种时候,他们作为外地文学家,其创作优势明显超过本地文学家。这一事实可以说明为什么绝大多数的著名文学景观非本地文学家所“帮助创造”。

结  语

以上所述,乃是关于文学景观的一种宏观研究,而且是一种外部研究,真正细致深入的微观研究与内部研究尚需时日。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文学景观的研究刚刚起步,无论哪一层面的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国疆域辽阔,地灵人杰,文学积累特别丰厚,文学景观既多且美,希望有更多同仁来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

(曾大兴,广州大学教授)



[1] 曾大兴《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569—5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