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地理学:追寻文学存在的根脉
  • 2014-09-12
  •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9月12日第645期
  • 作者:朱羿,黄珊
阅读量:76

文学地理学,是一门将文学研究与地理学研究融合贯通,以文学为本位、以文学空间研究为重心的新兴交叉学科。凭着自身的理论活力和学科渗透力,文学地理学研究在国内学术界不断升温。2011年,在中国文学地理学会首届年会上,与会专家首次提出将文学地理学建设成一门独立的学科,该学科的建设或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门本土成长起来的学科

“文学地理”这个概念,由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次提出,在沉寂近半个世纪后,再次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研究文学与地域的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和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传统,我们可以从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找到大量与之相关的内容,虽然是零碎的、片断的,然而却是具体的、深刻的。”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广州大学教授曾大兴说,《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采集和分类,是文学地理学最早的实践;《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载吴国公子季札观周乐时对“国风”的评价,是文学地理学最早的言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地理学研究迎来了一个发展高潮。据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统计,从那时起,公开发表的与文学地理学相关的学术论文不下千篇,学术著作不下200种。《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学地理学会通》、《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等一批专著相继问世,研究队伍不断壮大,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学者外,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民间文学的学者,乃至研究文艺理论和地理科学的学者也参与其中,文学地理学成了文学研究中名副其实的热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义表示,30多年来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实践,为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即以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考察和分析文学作品,解决了传统的文学研究所不能解决的诸多问题,展示了文学研究的丰富内涵,也为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思路。


为文学研究接通“地气”

“多年来,人们习惯于在面对线性发展的文学史时,以时间的思维去考察历史长廊中的作家作品,但是当停留在历史的任一截面作或宏观或微观的考探时,必然会遇到空间归属的问题,而在很多情况下,文学研究的这一‘空间’维度却往往被我们所忽略和漠视。”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葛永海说。


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梅新林表示,文学地理学之所以存在并发展,主要是因为其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即文学中的地理空间问题。


文学地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地理环境与文学要素之间的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点,并给予合理的解释。杨义表示,文学地理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使文学接通“地气”,追寻文学存在的生命与根脉,开拓了大量地方的、民间的和民族的资源,与书面文献构成广泛的对话关系,为传统的文学理论研究注入新的活力,使文学研究敞开了新的思想维度。


文学地理学的另一个研究方向是文学景观研究,这已成为文学地理学应用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所谓文学景观,是指那些与文学密切相关的景观,它比普通的景观多一抹文学色彩,多一份文学内涵。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高人雄认为,文学景观研究为旅游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丰富了旅游文化的内涵,提高了旅游文化的品位,使旅游文化更具艺术的魅力,同时有利于推动对那些具有文学的色彩与内涵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保护和人文利用。


警惕地方功利主义渗入

从地域角度切入中国文学的研究,是中国文学学科发展的自身需要。杨义认为,文学地理学是一种值得深度开发的文学研究的重要视野和方法,以“空间”视域介入打开了当代文学生产的层次与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