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岭南三郡至南越国 ——秦汉之际“陆梁”说新论(二)
  • 2016-07-02
  • 本站
  • 作者:蔡平
阅读量:730

  三、汉封“陆梁侯”及其用意

  “陆梁侯”是一个与长沙国和南越国皆发生关系的汉封侯国。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诏以为列诸侯,自置吏令长,受令长沙王。”须毋于高祖九年(即高帝五年,公元前198)三月受封陆梁侯,受封三年后,至高祖十二年即高帝八年(公元前195)死。其子桑嗣位,在侯位三十四年,于高后三年(公元前161)死,此为陆梁共侯。高后三年,共侯桑之子庆忌嗣位,在侯位五年,于景帝元年(公元前156)死,此为陆梁侯须毋之孙陆梁康侯。汉景帝元年,陆梁康侯庆忌之子冉嗣位,在侯位四十四年,至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因“坐酧金,国除”[33](P948)。由此看来,陆梁侯之封位自高祖刘邦十二年(公元前198)起,至汉武帝刘彻元鼎五年(公元前112)止,共享86年,陆梁侯国的存在是与南越国的存在相始终的,最终是因为贿赂之案而得以罢免。不同于长沙王封位的罢撤是因为无子嗣。

  汉初的封爵与周代不同,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汉只有王、侯二等,而且非刘氏同姓者皆为汉之功臣。《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云:“汉兴,序二等。高祖末年,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唯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34](P801)据《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的记载,陆梁侯于侯者中的位次为“一百三十七”,虽然位次相对靠后,却也是为汉立有大功者。前述长沙王吴芮受封于高帝元年(公元前202),陆梁侯须毋受封于高帝五年(公元前198),二者皆为高帝刘邦定天下时的功臣。长沙王节制的地域是包括了象郡、桂林、南海在内的长沙国,陆梁侯的节制区域虽然《史》、《汉》并无记载,但按照汉封国多以地名作为封号名称的习惯,陆梁侯所节制的区域即是陆梁之地。而陆梁之地就是南岭以南的百越地区。长沙王吴芮是一王国,陆梁侯须毋是一侯国,而且“受令长沙王”。这或许是高帝虑及长沙王国统辖区域太过广大,而在其领属范围内专设一个侯国分领南越事务。这样一来,陆梁侯须毋便又与南越国赵佗发生了直接关系。陆梁侯国为汉中央政府的封国,南越国是赵佗独立割据而建立的王国,二者归属不同却又辖制同一区域——陆梁地(岭南三郡)。陆梁侯的册封为高帝五年(公元前198),南越国的册封为高帝七年(公元前196),前者要比后者早两年。刘邦在册封赵佗之前,又为何专立一个陆梁侯国,以表示汉中央政府对南越地区行使主权呢?这要从陆梁侯须毋本人来看。

  关于须毋是否越人或是否南越人,史无记载。有学者据须毋受封“列诸侯”之说,认为他是随吴芮入关的百越长之一:“此陆梁侯须毋应是从吴芮入关的百越长之一,以功封侯,受长沙王节制。因是百越长,和一般列侯不同,故称‘列诸侯’”[35](P56)。覃圣敏又据此推断:“须毋原来极可能是岭南的百越长之一,因而才被封为‘陆梁侯’的。”他又说:“说须毋原来可能是岭南的百越长之一,一方面是从须毋被封为‘陆梁侯’的名称来推断;另一方面也从跟随吴芮讨秦的将领中有不少岭南越人的事实出发。”[36](P53)下面来讨论一下须毋是否真是岭南百越之长。

  首先,从《史记》和《汉书》中所载随吴芮从诸侯灭秦的材料看:


闽粤王无诸及粤东海王摇,其先皆粤王勾践之后也。秦并天下,废为君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粤归番阳令吴芮,所谓番君者也,从诸侯灭秦。汉击项籍,无诸、摇帅粤人佐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粤王,王闽中故地,都冶。孝惠三年,举高帝时粤功,曰闽君摇功多,其民便附,乃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号东瓯王。[36](P3859)

       这是《史记》中仅有的记述关于随从吴芮起而灭秦的越人材料。这里明确说明,跟随吴芮灭秦的是闽粤王无诸和粤东海王摇所率领的闽粤人和东瓯人。

其次,《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有五条关于越人随诸侯灭秦而受封为侯的记载:

    贳,以越户将从破秦,入汉,定三秦,以都尉击项羽,功比台侯。[37](P909)

海阳(《索隐》:海阳,亦南越县。),以越隊将从破秦,入汉,定三秦,以都尉击项羽。侯,千八百户。……子,(海阳)齐信侯摇毋余。(《索隐》案:毋余,东越之族也。)[38](P910)

绛阳,以越将从起留,入汉,定三秦,击臧荼。[39](P922)

煑棗,以越连敖从起丰,别以郎将入汉,击诸侯,以都尉侯。[40](P973)

    南宫,以父越人为高祖骑将,从军,以大中大夫侯。[41](P981)


 以上五位受封之侯在起而从诸侯破秦之时,贳侯为“越户将”,海洋侯为“越隊将”,绛阳侯为“越将”,煑棗侯为“越连敖”,南宫侯为“父越人”。这也是《史记》中仅有的越人有名者起而灭秦的记载。他们大都是越人将领,越人将领和百越长是一个概念吗?另外,根据《史记地名索引》,此五条材料皆系于“东越”[42](P118)条下,可以认为这五位从诸侯起而灭秦者,都是东越人,包括闽越和瓯越,而唯独不是南越。《史记》司马贞《索隐》还在海阳齐信侯摇毋余下加以案语:“毋余,东越之族也。”所以,称陆梁侯须毋是岭南的百越长是完全没有史料依据的,而且认其为越人也是很牵强的。无论须毋是否越人,汉朝在南越国的北境长沙国内封一个陆梁侯国,都是对赵佗的一种牵制。相应地,汉封海阳侯则是在南越国的东部边境布下一颗棋子,同样也是对赵佗的制约。这都是汉为解决南越国问题所行使的必要步骤。那么,为什么汉未在南越国西境加封侯国呢?一方面南越国的力量中心在番禺,军事解决南越国问题只有通过东境和北境两个方向,而且取道直接。另一方面,南越国西境为故象郡地,一直延及今广西西部,越人势力强大,而且尚未设置羁縻郡县。汉朝恩威并重,封陆梁侯国和海阳侯国显示了强势的一面,而加封赵佗南越王又是一种安抚。

 “陆梁侯”之后,武帝时期又有“将梁侯”和“都梁侯”之封。《史记·南越列传》载:“南越已平矣。遂为九郡。伏波将军益封。楼船将军兵以陷坚为将梁侯。”[43](P2977这受封为将梁侯的是平南越有功的楼船将军杨仆,他是因为能够攻坚,才取其义为“将梁侯”。很显然,这里的“梁”就是指南越人、南越国,即拿下了多年悬而未决的岭南百越之地,因杨仆战功显赫方名其为“将梁侯”。这与“陆梁地”之“陆梁”在取义上是相呼应的。《史记·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亦有封长沙定王子为“都梁侯”的记载,司马贞《索隐》称“属零陵”。汉之零陵郡属荆州刺史部,南接交州刺史部的苍梧郡和郁林郡,其南部为南岭山区,亦为越人区。因此,“都梁侯”之“梁”虽然不是指整个南越地区,却也是五岭及以南越人区的一部分,与“陆梁”、“将梁”取义并不矛盾。

  结论:“陆梁”、“将梁”、“都梁”等整体或部分取义是一致的,都是指今五岭及以南的南越地区。这里是族性刚直、文化落后的越人聚居区,无论是秦始皇、汉高帝,还是汉武帝,都将其地视为既孤悬南界,又须煞费苦心予以将其纳入王朝版图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史的风云际会充分说明了这个事实。


[参考文献]

[1][12][14][15][16][17][18][19][20][21][25][27][28][29][30][31][32][33][34][36][37][38][39][40][41][4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

[3][36]覃圣敏.有关“陆梁”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1988,1.

[4] 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354.

[5] 张声震.广西壮语地名选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

[6] 湛江市地名志编辑委员会.湛江市地名志[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89.

[7] 何宁.淮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8.

[8] 胡绍华.羁縻郡县制度与土司制度的对比研究[C]//胡绍华.中国南方民族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9][13][22][23][24][26]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 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M].上海:中华书局,1941.

[11] 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5] 王学理.“陆暴尉印”应为“陆梁尉印”[J].考古,1979,4.

[42] 嵇超,等.史记地名索引[M].北京:中华书局,1990.


张荣芳认为:“陆梁一词也是岭南地区的代名词”。张荣芳、黄淼章:《南越国史》,第141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此据张荣芳《南越国史》的说法,其曰:“赵佗进攻桂林、象郡的战争是在公元前205年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