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北京文脉是什么
  • 2016-06-23
  • 北京商报
  • 作者:北京商报
阅读量:6314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文化创新国际论坛以“文化中心城市的发展要素与功能辐射”为议题,用国际视野、世界经验、理性反思和创意激情,让汇聚于此的专家学者共同探索新时期的文化强国之路。北京日报社社长傅华以“北京文脉”为主题,就如何把北京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进行了演讲。

文脉是一个城市通过它的风俗、风貌、风格所传达的文化特质、文化传统。它反映这个城市建设者、管理者特别是一代代市民共有的生活态度、价值趣味和审美追求。对文脉的讨论由来已久,但这个话题正式成立大概是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谈文脉的人都是历史学者、规划学者甚至有些风水先生。

在许多人眼里,文脉就是龙脉,于是他们到处找龙脉、看风水。两年前,有个声音谈起了文脉,切中肯綮,振聋发聩。2014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城市建设时说:要本着对北京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北京的历史文脉。国家领导人提文脉好像还是第一次。

对于文脉的内涵,我有三点认识:第一,文脉是城市的精神及其生成、演变的内在逻辑。查字典,文脉就是文化脉络。文脉首先是精神血脉,北京城市大气、方正、雍容,北京人正义、厚德、包容,北京文化正统、厚重、昂扬。这都是北京文脉的主旋律。有人说中轴线是文脉,有人说长安街是文脉,还有人说中南海、北海、什刹海六海水系是文脉,实际上,这些都是文脉的外在形式、物质表达。第二,文脉是城市文化规划建设治理的内在文化规定性。城市有三个投影:历史、现在、未来。而能够将三者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就是文脉。文脉是个基调,是个主旋律,抓到文脉之后你就知道歌怎么去唱,画怎么去绘,文章怎么去做。它从心理层面、性格层面、审美层面、价值层面规定了城市的尺度、格局、风格、品位。有文脉才能留得住乡愁,唤起游子的故乡情怀。第三,文脉是城市文化创造活动的源头活水。城市的文化建设与传播,必须围绕文脉来下功夫。

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从载体跟价值的关系来看,所谓的文化建设就是价值寻找载体的过程。你的载体越丰富,你的价值越成功!那么所谓文化传播是什么呢?就是通过载体来表达价值的过程。文化传播如果没有载体,那你的价值是表达不出去的。文脉是城市价值的集中体现和凝练表达,所以它一定是城市文学、文艺、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城市的建设者、管理者和一代代市民把价值装进了城墙,装进了四合院,装进了楼宇,铺满了街道,同时也把这些元素外化在自己的行为特别是娱乐、抒情、审美、学习及其文化创造活动当中。

以人化人 以人化物 以人化城



传承文脉的方式多种多样,我觉得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技术性继承。首先,我们要保护城市记忆。风貌系统、文物系统、史学传说等等都是城市的记忆。一个城市不能没有记忆,就像人一样,没有记忆就成了白痴。北京最早划定25片历史风貌保护区,现在是40片。博物馆167家左右,大大小小的文物保护单位有3412家。另外,北京还有大量的史志、传说、文学作品。激活城市记忆,我们便更有信心:我们有能力创造灿烂的过去,就有信心缔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老夫老妻,满脸皱纹,但是相看两不厌,相濡以沫,因为他们有携手走过的青春岁月,有绵延不绝的情和爱。这些记忆,构成了美好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将具有北京特征的传统元素,通过规划、设计,巧妙贴切地融入到现代空间当中,使城市具有与众不同的底蕴、城市性格,一看就是北京,而不是其他地方。这是自己的故乡,属于自己的家园,正统、正大、正气浩然,雍容、包容、从容不迫。

再者,将传统空间与现代空间有机衔接。新北京、老北京不能生硬地穿插。这是一项技术,要从美学上、规划学上、从技术工艺上来加以精心安排,让所有市民找到记忆中的北京,品味到新北京中的北京味儿,感觉到新北京、老北京有机融合、交相呼应。

第二类是人文性传播。文化传承不能光靠砖瓦砂石、钢筋水泥来承载文脉,还必须通过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来固化文脉、扩散文脉、传播文脉。文脉是凝聚在城市空间的文化元素。但它从来都是在人城互动、城文交融的过程中创造、沉淀与传播的,就是说城市跟市民要有互动,文化要跟城市彼此交融。

从大文化、大历史的角度观察,我觉得文化对经济社会、对城市的影响,可能分这样几个阶段,或者说方面:第一就是文化作为环境,经济活动、城市发展的一种大环境。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在文化环境中完成。《史记货殖列传》每描述一地的商业活动、经济活动,都要讲这个地方的文化和风俗。比如讲到齐国,它说齐国宽广豁达,有先王之风;讲到邹鲁,说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地小人众,俭啬;讲到燕赵,丈夫相聚游戏,女子游媚富贵,轻浮放浪,不事农商。马克斯韦伯写过一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同时写过一本《儒教与道教》。他认为资本主义崛起与宗教改革、与新教伦理密切相关。新教伦理认为赚钱是上帝允许的,商人也是上帝的宠儿。中国为什么没有资本主义?是因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道家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影响了中国经济发展。

第二个阶段,文化作为手段。上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的兴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企业文化它就是一个管理手段,它作为一个管理手段。每个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景目标来剪裁文化背景。这些文化不一定是自己生成的,可以从外面借取。中国的企业也可以学习韩国的企业文化、日本的企业文化、美国的企业文化,重新打造一个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小环境,一个小太阳,以此提高凝聚力,提高生产率,创造更多的合格产品。

第三个阶段是文化作为商品。文化直接可以卖钱。北京文化产业GDP现在都两千多亿了,当然除了内容产品之外还有一种情况,即经济与文化的融合,让普通的消费品能更具有审美特质、人文情怀,从而让商品看起来更美、卖得更好,能更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第四个阶段是在一个新的层次上文化又作为一个新的环境,城市的环境。最初,文化是不经意间成了环境;现在,文化被它的创造者刻意地安排为环境。因此现在的情况是:不文化便不经济,没文化毋宁死。在极致状态下,一切行为都成了文化行为,一切商品和服务都成为文化载体,而一切财富都将凝结为文化价值。老百姓不仅要买书、看电影、唱卡拉OK,而且还要穿名牌、逛商店、要求自己生活的城市更加美好。商店是美的、马路是美的、每一座建筑都是艺术品。

依此分析,文脉的人文性传播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是以文化人。让城市精神代际扩散,市民不忘根本和传统。总书记讲北京人热情开朗、大气开放、积极向上、乐于助人,这就是文脉在市民性格上的反映。第二个叫以文化物。把反映城市性格的经典文化元素巧妙地附着在商品之上,提升商品的辨识度和文化感。第三就是以文化城。城市无论怎么建,都必须是贯通文脉的文化空间。

第三类,规律性创新。基于规律、基于内在联系和必然性来创造文化、延续文脉。因为文化靠积淀、靠养成。性子太急、胡拼乱凑一定没有好结果。

文脉不是死的,它一直生长着。每一代人都应该是文化的、特别是城市文化的创新者,而不是它的终结者和守夜人。王国维曾经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那今天我们就可以讲:一代有一代之北京,一代有一代之城市。

举个例子,什刹海是最早的25片历史风貌保护区当中最大的一片。它有内城的唯一的一片水城,有构成老北京味道的各种元素:王府、寺庙、胡同、四合院、花园等。元、明、清、民国都在什刹海留下了时代印痕、文化遗产,一代有一代之什刹海。但什刹海文化在今天能不能创新发展?如果仅仅是保护,那么五百年后再编《什刹海志》,我们这一代便是空白,因为无所作为。

把握文脉 传承文脉 创新文脉

文脉不是发展的障碍,恰恰相反,它为城市文化创新提供了依据。但文脉的延展、创新要循规而发、依理而动。外科医生一定是在把握了骨骼经络生长原理的基础上治疗跌打损伤,作曲家必须找到基调和主旋律才可以纵情安排音符。城市的建设者也必须在掌握文脉生成演变规律的基础上去建设城市、创新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说:北京城该修则修,该用则用,该建则建。北京建设要向国际一流标准看齐。不能老停留在元明清的水平上。功能区块建设、街区改造、社区建设、公用设施、单体建筑都应该按照一流城市建设标准来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又说: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高度负责精神,科学设计,精心施工,打造首都建设的精品力作。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就是以文化城。要把北京城建设成一个艺术品,要使北京城的每一座建筑、每一个街区都成为精品力作,着眼于为后人创造文化遗产。所以,我们必须在把握核心元素、撷取典型符号的基础上找准城市演进的基调、奠定文化创新的基础。也就是说,一方面我们要修旧如旧、建新如旧,重复经典的纹饰图案和肌理,另一方面应当从理念、格局、气概、整体风貌上来体现北京城的正大、雍容、平和、有序。从故宫到人民大会堂,再到国家大剧院,建筑形态截然不同,但格局、气派以及内蕴的大国庄严与自信,却是统一、连贯的。所以,只要坚守这种文化标准,我觉得北京城怎么建都是可以的,城市副中心建设也能够凸显大国之都的文脉。要是建得很小气、很局促、很俗套,那就不像北京城了。总之,把握文脉、传承文脉、创新文脉是每一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和全体市民的责任。

在实践中,有几个问题值得再思考、再研究。第一点,文脉是城市文化的血脉,但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构成城市的文脉。只有反映城市共同理想、信念、价值,经得住历史淘洗和打磨的核心文化、先进文化,才可能被城市去记忆、去镌刻、去传颂。夭折的人不能被称为人瑞,山上滚下来的一块石头不能称为文物。只有活到九十岁、一百岁才能是人瑞,只有最坚固、最精致、最有意义,能体现这个时代最高智慧的作品才能称为文物。我觉得文脉也是这样,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归根。寻找北京文脉也不能到处乱找,余秋雨就主张做减法,减而见精,减而显神,减而得脉。从幽州到北京,从远离中土、万象幽暗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文化成份丰富多元,但构成核心和主脉的,一定是几个重要朝代,一些核心元素、主要建筑、经典作品、重大事件、代表人物。

第二点:文脉的传承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但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我们要去研究它、梳理它、规划它、推动它,但是过度作为会损失城市文化的元气、打断它的脉络。文化之所以构成脉络而且能够代代相传,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文化自身的厚度和活力。既成文脉,自有其包容性和绵延的惯性,能够按照自己的规律传承。过度地呵护它、打磨它,反复规划它时不时有点鬼点子、小主意,最后文脉就会面目全非。

第三点:文脉是城市的灵魂,但不要把城市文脉和农村截然分割开来。我觉得城市文脉的源头在农村。农业文明依然是现代社会很重要的文明方式。古罗马是用犁来划出疆界的。剑打的天下,用犁来巩固。所以罗马人对农业、对农民是特别尊敬。品德最好的人,罗马人表扬他这是个好农民!很多名人的名字都是菜名或者庄稼名。著名的西塞罗是豌豆的意思。很多人名字叫卷心菜、叫豆芽、叫西兰花。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和欧洲的一些中小城市的主体都是农民。白天扛着锄头去种地,晚上披星戴月回到城里,把农具一放,成了市民。北京城也是这样的,北京真正成为大一统帝国的首都是从元代开始的。1271年,元代在京都的东北郊建元大都的时候,那里面都是庄稼人,从蒙古来的都是牧民。到了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把蒙古人送回大漠草原(一部分发配河南),又从浙江、江苏一带移民五十万,住在什刹海一带。所以北京不都是皇城文化、缙绅文化,它与生俱来地携带着农业的元素、农民的元素。这没有什么不好。农民、农村、农业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与土地、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生活幸福、生命绵延的本质。农民的勤劳、朴素、节俭和厚道是城市文化的不朽资产。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王嘉敏/整理 陈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