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兼谈文学的地域性(一)
  • 2016-05-25
  • 本站
  • 作者:曾大兴
阅读量:929

一、 文学的地域性问题的提出

 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总绪论”在谈到“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时, 提到了“地 域的不平衡”这一现象。该书指出:“所谓地域的不平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不同的朝代 ,各 地文学的发展有盛衰的变化, 呈现此盛彼衰、此衰彼盛的状况。”“二是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体孕 育生长 ,从而使一些文体带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至少在形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如此。”[1]尽 管该书对于这个问题的论述显得非常简略,但我还是为此感到高兴。因为自从 1905 年刘师培先生 发表《南北学派不同论》[2]、1906 年王国维先生发表《屈子文学之精神》之后[3],直到20 世纪90 年代 , 除了极少数专家(如金克木先生 1986 年发表《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外, 八十多年间, 似乎很少 有人就文学的地域性问题做过专题研究。

 八十多年的时间不能说短。为什么没有人来研究这个问题 ? 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这 个问题确实很复杂, 既费时,又费力 ;二是受不正常的学术空气的影响。我们知道,建国以后的相当 长一段时间,地域性、地理环境这一类的问题, 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 谈地域性, 谈地理环境 ,便有 “地理环境决定论”之嫌;而“地理环境决定论” ,被看作唯心主义的观点。

 只有在今天 ,在社会的学术文化空气相对自由的时候 ,在学术研究开始走向理性和成熟、开始 出现个性的时候 ,才会有人重提这个问题。这正是我在读到袁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的上述内 容时 ,为之高兴的原因。

二、 文学史的未解之谜

 以往的中国文学研究 ,大多只注重史的探索, 而不注意其空间组合规律 ;只注重编年 ,而不注意 系地;只注重时代性和民族性的阐述 ,而不注意地域性或地域风格的考察。因而这种研究, 往往是 一维的,单向的 ,缺乏立体感和丰富性。事实上,历史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展开的。时间和空间,是 事物的两种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地理是历史的舞台 ,历史即地理之骨相。读历史如忽略地理 ,便 失去其中许多精彩的真实的意义。”[4]文学研究如果只注重其时间关系(时代性),而忽略其空间关 系(地域性),就很难解答文学史上的许多谜团。譬如:

 同是中国诗歌之源, 为什么《诗经》和《楚辞》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形态判然有别? 同是汉赋名家 , 为什么司马相如和扬雄的赋那样恢宏和瑰丽 ,而班固和张衡的赋却那样质朴和典雅 ? 同是唐诗巨擘,同样漫游大江南北,同样经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巨变 ,为什么李白的诗歌是那样的飘逸洒 脱,而杜甫的诗歌则是那样的沉郁顿挫? 为什么在先秦、两汉、三国、西晋和隋唐时期 ,中国的文学 家总是北方多于南方 ,而在东晋、南北朝、宋、元、明、清时期 ,南方的文学家又大大地多于北方 ? 为什么在唐代还是默默无闻的江西文坛, 在宋代却是那样的振聋发聩,不仅文学家的数量增加了十多 倍,而且名家辈出,佳作如林俨然执了两宋文坛之牛耳 ? 为什么领一代之风骚的宋词多情语、多艳 语、多妮子态为什么在明代文坛的复古派与革新派这两大阵营中 ,复古派的领袖多为北方人(如 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谢榛、李攀龙),而革新派的领袖则多为南方人(如李 贽、袁中道、袁宏道、袁宗道、钟惺、谭元春)? 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仅仅用历史的方法是说不清楚 的,必须同时采用地理的方法因为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涉及到文学的 地域性问题。


三、 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格局

 中国文学的地域性, 是一个客观事实,不是承认与不承认的问题 ,而是如何认识、如何解释的问 题。而要科学地认识和解释中国文学的地域性,必须完成一个前提性的工作,这就是搞清楚中国文 学家的地理分布 ,一是分布格局,二是分布成因,三是分布重心, 四是分布规律。

 关于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 首先要确定什么样的人才是文学家。这里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 古代很少有专职的文学家, 绝大部分有文学作品传世的人,都是集文学家和官僚于一身;其 二,文学家的身份,是由他所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来确定的 ,但是在汉魏以前,许多作品往往是文笔 不分的。这样的作品 ,说它是文学也可以,说它是历史或哲学也未尝不可以。那么 ,什么样的人可以算作文学家? 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区究竟有多少文学家 ? 往往人言言殊 ,缺乏一个统一的界定和标准。好在前辈学者和时贤们已经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例如编撰了若干种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 这就为我们省去了一些翻检之劳。

 但是甄别工作是不能省略的。我们考察文学家的地理分布 ,目的在于考察一个地区的人文地 理环境对文学家的生成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而历代的史传碑文(包括有关方志和笔记)记载人物 的籍贯,往往把传主的出生地、祖籍和郡望混为一谈,后人所编写的多种文学史和文学家辞典 ,也都存在这个问题。即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为例 ,这一方面的问题就很多。仅仅是唐代诗人的籍贯问题, 就错了 30 多处[5]。文学家的籍贯问题的确定,是一个非常复杂 的事情。我这里所讲的文学家的籍贯, 是指其出生地。我的做法是,一方面以大家公认的编得比较 好的谭正璧先生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为统计对象, 一方面则尽量利用目前所能见到的有关材料 来纠正其中的错误。

 谭正璧先生所编《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上起李耳, 以迄近代。凡姓名见于各家文学史及各史 之《文苑传》 ,或其文学著作为各史《艺文志》及《四库全书》所收者, 靡不收录” [6],共得 6800 人。除 去辛亥革命以后去世的 40 人 ,朝鲜、蒙古和越南籍的 7 人 ,籍里不详的 467 人 , 有籍贯可考者为 6286 人 。兹将这 6286 人的地理分布情况列表如下 :

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简表



四、 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重心

 由上表可知 ,周秦时期文学家的地理分布重心在今天的山东、河南和湖北三省 ,也就是当时的 鲁、宋、卫、郑、韩、楚等国 ;

 两汉时期文学家的地理分布重心在今天的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和安徽诸省, 也就是当 时的京兆尹、右扶风、南阳、陈留、河南、汝南、颍川、安平、北海、齐郡、沛国和会稽等郡国;

 三国西晋时期文学家的分布重心在今天的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和安徽诸省 ,也就 是当时的京兆尹、北地、颍川、梁国、陈留、汝南、河内、河东、太原、高平、琅邪、平原、广陵、吴郡、会稽 和谯郡等郡国;

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文学家的地理分布重心在今天的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 徽和湖北诸省, 也就是当时的颍川、陈郡、平原、琅邪、南郡、会稽、吴郡、南兰陵、晋陵、建康、南东海、 南兖州和淮南诸郡国 ;

 隋唐五代时期文学家的地理分布重心在今天的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江苏、浙江、湖北、 福建诸省 ,也就是当时的京兆、华州、河南、郑州、太原、蒲州、绛州、秦州、深州、定州、贝州、赵州、幽 州、扬州、徐州、常州、润州、苏州、睦州、杭州、越州、湖州、荆州、襄州、泉州等州府 ;

 宋辽金时期文学家的地理分布重心在今天的安徽、江苏、江西、浙江、四川、福建、河南诸省 ,也 就是当时的歙州、苏州、常州、润州、吉州、饶州、抚州、洪州、建昌、杭州、湖州、庆元、婺州、台州、温 州、眉州、福州、建州、开封、河南等州府 ;

 元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重心在今天的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河北、北京、山东等省也就是当 时的徽州、吉安、饶州、抚州、平江、扬州、杭州、湖州、温州、绍兴、庆元、婺州、台州、福州、建宁、晋宁、 真定、大都、东平等路府;

 明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重心在今天的江西、江苏、上海、安徽、浙江、广东、福建、山东等省 ,也就 是当时的吉安、抚州、南昌、常州、扬州、应天、苏州、松江、徽州、杭州、绍兴、嘉兴、湖州、宁波、金华、 广州、福州、兴化、济南等州府 ;

 清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重心在今天的江西、江苏、上海、安徽、浙江、广东、福建、山东等省 ,也就 是当时的南昌、抚州、苏州、常州、扬州、镇江、江宁、太仓、松江、安庆、徽州、杭州、嘉兴、绍兴、湖州、 长沙、广州、福州、顺天、济南、青州等州府。